当前,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亟待通过更有力的宏观政策发挥逆周期调节作用。本文首次基于“政采贷”政策实施的微观场景,讲述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宏观故事:在既要发挥积极财政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又要防止地方财政负担过重的背景下,如何综合考虑“政府—企业—银行”的联动,通过财政金融协同配合的理念创新,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从“政采贷”政策的实施来看,该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将政府采购合同对应的未来收款权作为抵押品向银行申请贷款,并通过设立“政府—企业—银行”专用账户,确保合同款项支付到专用账户用于偿还银行贷款。理论上讲,该政策能够实现“政府不增加财政负担,企业增加抵押品,银行获得安全资产”的三方共赢。第一,对于地方政府,该政策盘活了存量的、政府对企业的未偿债务,以支持企业作为抵押品进行融资。第二,对于企业,企业增加了优质抵押品,可能增强企业的债务融资能力。第三,对于银行,由于最终还款人是政府,“政采贷”是相对安全的,贷款回收风险较低。
本文研究发现:第一,该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信用扩张,增加了企业的银行贷款。第二,该政策通过企业信用和政府信用两种渠道发挥作用,表现于企业信用越差、政府信用越好,信用创造作用越强。第三,该政策具有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加了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劳动雇佣。第四,该政策也有其他意料之外的效应,即增强了地方政府在实施政府采购过程中的本地偏好。
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第一,“政采贷”政策蕴含的重要理念不仅仅适用于“政采贷”政策,也能够合理地应用于其他场景,其本质是基于政府对企业债务,创造抵押品。第二,完善财政金融协同政策需要维护好地方政府的信用,防止由于政府债务负担重等因素导致政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第三,“政采贷”政策的完善需要进一步考虑统一大市场建设和保证地方政府按时还款等问题。